指叉球的特点是出手点可以做到和直球一模一样,挥臂速度和出手动作也几乎和直球一样,区别在于手握球的方式是“叉”住球,传统的大叉球出去的旋转是很少的,所以球的轨迹比较接近自由落体抛物线,自由落体的特点就是重力加速度恒定,落下来的速度是由慢逐渐加快的,所以出手后前一段飞行的视觉效果也和直球差不多,很容易让打者判断为直球来了,但飞到中间开始下坠的速度开始加快,这时想改变想法已经来不及了,就会很容易挥空,这是指叉球厉害的地方。其缺点在于因为是叉住球左右投出,两侧的压力一旦没控制好,球会乱跑,不小心抠到没能在正确的放球点投出也很容易出现挖地瓜,所以对投手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对捕手挡球的能力要求也很高。

曲球,重点在于让球前旋,产生一个明显的向下的力,让球大幅度下坠,轨迹比自由落体更明显。虽然顶级的投手也可以做到放球点和直球几乎一样,但因为它是要让球前旋,发力的机制就不太一样,所以通常投手的动作会能看的出来不太一样,通常相对容易在第一时间就判断出要嘛是曲球要嘛是滑球。另外,因为下坠幅度比较大,所以想要不要挖地瓜,往往投出来第一个角度那个样子看上去就能猜到是曲球来了(那角度如果不是曲球,除非投手是暴投了,赶紧跑……哈哈)所以这就是它的缺点:容易判断。而它的优点也就在于轨迹大,每个投手投出来的用力方式不同、旋转转速不同、出手的角度些微的不同,也造成每个人曲球轨迹都不太一样,第一时间很难掌握,所以通常打者除非是已经做好了功课、或者很熟悉这个投手,不然大多数会选择把曲球放掉不要打,不然掌握不好的机会太高了(如果强如kershaw的曲球估计熟悉了还是打不到……哈哈)所以曲球如果能够精准控制,用来抢好球数就相当好用了。还有一个特点是曲球的速度往往会比直球慢很多,速差会很大,假设投手的直球能投到145,那么他的滑球和指叉球通常会落在132左右的速度,曲球往往只有12X出头,这样对于破坏打者节奏也可以起到和指叉球不同的效果。(想想看,一个投手投球时候挥臂的速度每一球都差不多,结果有的球是145,有的球是132,有的球是121,啥感觉,而且如果连着看了几个121的球之后,突然来了一个145的,那个突然的感觉会以为是150以上的球来了)

和四縫線的均速比較,指叉球根本算不得快,之所以把它和Splitter(小叉)都歸為快速球系,是因為它們的握法、投球方式及出手特點都與二縫線速球極相似。兩者區別可以說僅僅是在於握法上食指與中指分開的距離。二縫線兩指間距離最小,Splitter其次,指叉球(Forkball)距離最大。下圖為二縫線握法。

用這樣的方式投出的球,特點與速球相同的地方是:球會因出手時兩指下扣的力而呈現逆旋(backspin),逆旋則產生與重力相反的馬格納斯力。而由於指叉球和Splitter在握法上食指與中指距離較大,無法在出手時像二縫線一樣給予球更大的下扣力量,因而逆旋產生的馬格納斯力便不像速球那樣大。這一點正是叉指球最可怕之處,正因如此,叉指球在出手後的前4分之3看起來都與速球一模一樣,最後在接近本壘時馬格納斯力消失,重力驟然加增,球就像變魔術一樣地往下墜。可以說,只要放球點控制得當,這是一顆打者幾乎打不到的球。打者即便提前鎖定一顆Splitter,最後的結果大半也是滾地刺殺出局。

缺點的話,大叉和Splitter都有在控球方面難以掌控的問題。畢竟食指與中指距離過遠,對球的控制自然不如二縫線那樣穏定。

而指叉球(大叉)除了控球這個問題,還由於食指中指距離分開過大,容易磨傷手指,出手發力時也過度地依賴肘關節支撐,時間久了容易受傷。

曲球的握法雖然看起來仍然與二縫線類似,但其特別的投球(甩球)方式與發力導致其呈現正旋(topspin),相較同為縱向變化的叉指球來說,速度慢、轉速高,變化軌跡始於出手時且變化軌跡大。

這使得曲球與速球搭配時,在本身的變化欺騙以外,還很容易混淆打者的時間感,造成傷害。

但曲球的缺點除了其特殊的投球方式也會給予手肘過多壓力以外,還有一點就是雖然其變化軌跡大,但因其速度慢、且軌跡從投球出手時便起始故,很容易被打者鎖定攻擊。曲球非常依賴智慧的配球。

楼上都说到了书童柯肖,他的曲球是典型的12-6大曲。这类曲球是直直的下坠到好球区。球在较高的位置,像踩了急刹车一样,从12点方向下坠到6点方向,故称之为12-6曲球,日职的松坂大辅,岸孝之投的也是近似于这种的曲球。除此之外,还有像菊池雄星的曲球,大约是10-4或者11-5的这种路径,路径更像曲滑球,作为左投,菊池的曲球就会往左打外角下坠。甚至有的侧投,低四分之三的投手,他们的曲球水平位移非常大,不注意分辨有可能会错认成滑球。还有下坠曲球, drop- curve,下坠的更犀利,也是往同侧打者的外角跑。所以曲球多用于对付同侧的打者。

除了路径不同,曲球的球速也有很多。有快速曲球,大谷翔平的快速曲球在130公里以上,变化幅度较小;阪神队也有一位洋将,是中继,曲球球速也在这个区间内,但会在本垒板前极速下坠。也有慢速曲球,只有60迈左右,不到100公里,可以很好的打乱挥棒节奏,达比修就有一颗慢速曲球(不过有人说是小便球)。

不同的曲球握法,发力,投球姿态都不一样。相对而言,指叉球就相对单一一点。

广义上的指叉球无非是FORK 和SFF两类,第一类旋转少,第二类旋转多。球速上都是比直球慢,主要是诱骗打者追打偏低坏球。握法的差异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每个人握球深浅不同,球最后的下坠幅度不同。

其次,由于两种球不同的特点,两种球的用法不同。但陪球不要行程固定模式,要时刻调整。

有统计在MLB,对打者投第一个球投曲球,4成以上打者会选择放掉不打。所以一旦曲球控进了好球带,会很利于抢好球数。对于同侧打者更多曲球会往外角掉,所以对同侧打者也可作为决胜球。当然12-6的大曲对左右打的效果可能差不多吧(不管是谁,打柯肖或者松坂大辅巅峰期的曲球,都不会好打)。

指叉球一般投在好球区的下面,会在进垒前下坠,挥棒落空。用于决胜球的使用更多一点。对于左右打没有太多讲究。

第三,缺点是什么?个人觉得曲球对于手臂的负担更小一点,是一颗健康的球。但指叉球队身体的负担不算小,而且FORK难控球,飘高了就容易被打出去,所以现在用SFF的更多。

指叉球广泛流行于亚洲投手之间,而美洲人用指叉的很少。指叉球可以用纵向滑球来代替。下坠球系,美洲人用伸卡球或者变速球更多。曲球全球人都用,甚至很多人教孩子就教直球,曲球,变速球。

1.指叉球会在即将进入本垒时突然下坠,曲球一般而言会在到达一定高度后下坠。

2.指叉球分forkball和spliter两种,这两种当中,forkball的食指和中指叉开的距离更大一些。而且……这个球种个人认为算是日本投手的“专利”。

3.曲球的话,个人认为比较常见的是12-6曲球和1-7曲球,比较典型的以曲球作为代表球种的,克肖是一个(他的曲球是典型的12-6曲球),还有……勇士在索罗卡报销以后顶上去担任队内王牌的弗里德(他的曲球个人感觉是11-5曲球)。除此之外,曲球中还有滑曲球和弹指曲球。

曲球跟指叉球都有很多種類跟握法,變化的幅度跟角度也有差異,但是並非所有的指叉球都是直上直下如⬇️↓,也是可以做到偏內角與偏外角的角度,所以控制得宜的投手,指叉球可以做出竄向內角或外角,掉落深或淺的變化。

曲球也是相同的,並非一定是往外側滑落↘️⇘,也一樣可以做出垂直落下的角度,當然受限於握法,不能做出逆向曲球,否則就是另一種變化球了。

變化球想做到的就是製造和直球的速差,讓打者無法掌握揮棒時機,以及因為和直球間飛行軌跡不同,混淆打者的擊球點,再者因為變化的幅度,讓打者揮棒落空。在這三點之上,指叉球比較多的是希望打者揮棒落空,曲球比較多的是混淆揮棒時機跟擊球點。

所以說現實生活中的投手,常常除了直球之外,常用的變化球路就是1-2種,因為無論是滑球、曲球、指叉球這些球路,都可以因為握法而製造出角度、速差、深淺的變化。

最差的投手,是投任何球路的動作都不一樣,這樣打者可以放棄自己不擅長的球路,專找擅長的(或專找直球)來打

次差的投手,投直球跟變化球的動作大多一致,但是只要是變化球(或只要是直球)就一定是壞球,這樣打者只要判斷球的速度,就可以判斷這球要不要打。

普通的投手,動作完全一致,投直球好球率高,變化球偶爾能投進好球帶,打者不會揮空你的球至少會碰到導致使用球數多。變化球一投出來就能感覺到變化。

較佳的投手,動作一致,直球可控制好壞球,變化球可投進好球帶,變化幅度大的變化球可讓打者揮空。

最佳投手,動作一致,直球可投進捕手要的位置(九宮格內)變化球可投進好球帶內,變化球球速接近其他投手的直球球速,打者揮空率高,不揮則是好球。變化球是在打者前方極短距離內突然變化。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