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心脏重症学科在张海涛教授努力推动下取得长足进步,为心脏危重病患者带来生命的福音。张海涛教授作为心脏重症专业知名专家,华医纵横榜名医,一直致力于中国心脏重症学科建设。2017年6月16日即将在京召开、超过6000名医生报名参会的“第六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是对大会主席张海涛教授坚持付出的最佳褒奖。

对大多数人来说,心脏重症学科可能是个比较陌生的医学专业术语,但其实它已经渗入到大医院各个层面,数量迅速增长的心脏重症监护病房是最直观体现。张海涛教授工作地点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外科术后恢复中心,即阜外医院的心脏重症监护病房。

诊疗间歇期,张海涛教授接受了华医纵横榜的采访,并以朴实语言向记者准确介绍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心脏重症监护病房主要集中救治‘心脏病发展到严重影响生命的心衰,或心脏疾病合并心脏以外其它脏器的功能障碍,以及心脏内、外科术后的集中看护’,同时及早发现和处理此过程中的并发症,把患者的机体损失减低到最小。”

造福百姓健康,提高中国心脏重症领域诊疗综合水平是张海涛教授的梦想,而这个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2012年6月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成立,张海涛教授被选任为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这是张海涛教授实现梦想的开始。随后医促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海医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海医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张海涛教授被选任为主任委员及名誉主任委员;由此,张海涛教授成为中国心脏重症学科发展的带头人,肩负着提高中国心脏重症领域诊疗综合水平的重大使命。

“张教授真正做到了将个人梦想与社会使命的融合,他将自己的全部力量投入到心脏重症学科建设中,在张教授带领下,中国心脏重症领域诊疗综合水平迅速提高,他没有辜负我们的选择!”这是中国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一位委员接受华医纵横榜采访时的内心表述,该委员将张海涛教授亲切称为“中国心脏重症学科总设计师”。确实,这些年来张海涛教授在心脏重症领域的努力与付出,足以让他获此殊荣。根据记者调查的数据,截止至2016年12月,在张海涛教授及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的努力下,各省、直辖市的地方心脏重症工作委员会普遍建立起来,有效保障了心脏重症领域诊疗水平在中国各地区平衡发展。

使命赋予的重任不断推动张海涛教授前行,这些年来他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医学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据记者了解,张海涛教授现任阜外医院术后恢复中心主任,成人术后恢复室主任,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截止至2016年12月,张海涛教授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中华医学二等奖两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发表了第一作者文章36篇,参加著书6部。张海涛教授的重大医学科技成就与他在学科建设上的巨大成绩,让华医纵横榜为之惊叹敬服!

自2009年1月卫生部将重症医学科纳入《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以来,中国的重症医学科蓬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海涛教授献出自己大量时间精力推动心脏重症学科建设;他的第一个举措是汇聚心脏重症学科智慧力量,建立属于心脏重症医生的平台组织。2012年张海涛教授在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原话,真实再现了他建立心脏重症医生平台组织的心路历程:“担负着占我国每年约2000万心脏重症的患者救治的心脏重症领域医生们,游离于心脏医学、危重症医学的边缘,没有自己的归属感、没有属于自己的交流平台、无法进行流畅的交流,辛勤劳动的成功很难得到足够重视,我们必须拥有一个属于心脏重症医生的交流平台!”

如果张海涛教授只有远大梦想而无实干精神,他很难成为“中国心脏重症学科总设计师”。中国心脏重症专委会成立后,张海涛教授给自己和专委会精心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规划。他每年组织一届心脏重症领域规模最庞大的学术会议——“中国心脏重症大会”;他领导全体委员在全国各地选拔地方学科带头人,在21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地方心脏重症工作委员会;他响应国家号召,广泛组织业内医生培训,推动心脏重症医疗资源下基层•••,6年来持续不断的行动扩大心脏重症学科在全中国的影响力,培养了一批批心脏重症优秀医生,在拯救大量病患的同时,实现了卫生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而成于实干。”这是张海涛教授在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2017新年团拜会上的呼吁。2017年注定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帮扶地区心脏重症学术组织成长成为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对张海涛教授来说,目前他最紧要的工作是把定于2017年6月16~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组织好,因为这个盛大的会议对张海涛教授和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意义非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